
初春夜里放河灯
不在老家过正月十五已有好多个年头了,以往过完年,不是为了上班工作就是为了女儿上学,我们就早早返城了,今年春节,我给自己和女儿多请了几天假,总算陪着家人过了一个囫囵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呆到正月十六,久别
不在老家过正月十五已有好多个年头了,以往过完年,不是为了上班工作就是为了女儿上学,我们就早早返城了,今年春节,我给自己和女儿多请了几天假,总算陪着家人过了一个囫囵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呆到正月十六,久别后的2011年元宵节,也是我人生中度过的最温馨的一个元宵节了。我的家乡是位于豫北山区里的一个临淇盆地里,村庄的名字很清爽,名叫荷花村。村名源于村庄三面被淇水环绕,早年河水里有荷花盛开。荷花村三面环水、一旁依山,可谓山环水抱,也是方圆几十里最为平坦的一个小山村。由于临河靠水,每年春节除了祭祖上坟、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之外,比别村多了一个习俗,那就是正月十五夜里放河灯。尤其近些年来,荷花村元宵夜里放河灯的名气越来越大,除了本村人的热心参与外,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外村青年男女的前来观赏。
元宵节作为整个农历春节的尾声,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为了祈福祝愿,纷纷自制河灯,于正月十五夜来到村庄南边的淇河里放河灯,比谁家的河灯做的更好看,看谁家的河灯漂流的最远、最亮、最安全,如果你的河灯一帆风顺,你在接下来新的一年里,一定会诸事顺意,心想事成、好运连连,颇有古代占卜的意味。
今年正月十五的傍晚,母亲颇有兴致地要为我们制作一盏河灯。女儿开心地找来了一个泡沫盒子,母亲去厨房切了两棵白菜疙瘩,掏空置入蜡烛,并将其放入泡沫盒子中央,然后用白菜叶子填平,这样一盏简易的河灯就做成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吃汤圆的习俗并没有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汤圆作为南方食品在北方市场还未成气候,往往是有钱人家从外地买回来吃个新鲜,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两千年一来,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元宵节吃汤圆早已司空见惯了,昨天我从临淇集上买回了四包元宵,分别是芝麻、花生、山楂和菠萝四种口味。
吃完傍晚母亲煮的汤圆,我和女儿就早早提着河灯向南河走去了。路上不时碰见成群结队的乡亲们拉着孩子们去放河灯。大家在路上相互打量着各自的河灯,不时议论着,说笑着,村庄四周不时升腾起各种流光溢彩的鲜丽烟花。
淇水北岸,去年新建了一条引水渠,漫水桥下又新筑了一条拦河坝,手提河灯的人们纷纷越过水渠,来到石子河坝上,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各自自制的河灯点亮、投放入水。河面上,有的河灯在原地打转,有的河灯不一会儿就倾翻入水中,还有的一些河灯早已游向了河中央;河坝上,有的人在观赏,有的人谈笑,还有的人在忙着做最后的准备,一些调皮的男生不时将点燃后的鞭炮投入河中,炸出无数水花,荡起一片涟漪,引起周围的女生们阵阵尖叫;随着夜色渐浓,远处的漫水桥上,观赏河灯的人群聚集地越来越多,一度阻隔了南来北往的车辆。
我们的先前是在一片静水水域投放的河灯,河灯下水后一直原地打转,停止不前,我又重新拾起来,走到南边的流水口重新投放,旁边已投放的人,不停用小树枝划拉着河灯向前推去,还有的用小石子驱赶河灯前行,我的身后马上又聚集了一批等着下水的放河灯者。大家手中的河灯,造型各异,材料不一,五花八门,有的用塑料可乐瓶子制作的,有的用白酒纸盒子制作的,还有的像我们一样用泡沫盒子制作的,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红色的小船,船上还插着小旗,其中还有两位青年利用大红灯笼制作的,可谓千姿百态,别出新裁。
我们的河灯借助着轻轻的微风,总算晃晃悠悠地向西边的水域游去了,两个红烛不停地闪烁着,像两个调皮的孩子在水中舞蹈。女儿站在岸边不住地观望着、喝彩着。
临河人家的庭院里,一簇簇升空后的烟花,不时映红了整个河面。我们离开了喧嚣的河坝,来到了寂静的关帝庙,月牙门内,红烛摇曳、香火缭绕。告别关帝庙,在回去的路上,遇见了母亲和本家的婶子正前往南河去。
十五的月亮已跳出了村东坡,在新装的路灯映衬下,本来就不怎么明亮的月色就更加不明亮了。路灯下的西大路上,不时能碰见一群群来来往往的人。
十年前的元宵夜,我写了一篇《初春夜里观河灯》,记述了当时看河灯、放河灯的热闹情形,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是此地此时此人,看河灯、放河灯的习俗依旧并将继续延续下去,不同的是当年高家湾的舞厅没有了,淇河边的渔庄却多了,不同的是十年前是我和好友来观河灯,十年后是我和女儿来放河灯,因此就给今天的这篇文章取名叫《初春夜里放河灯》罢!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