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城市求学,最大的难题就是为生活费发愁。在老家一顿饭,三四个馒头,一份菜,也就一元钱左右。可在城市,吃一次要花四五块钱。这可相当于几十斤麦子,几十斤的玉米了的价钱了。有时,我就想,现在物价都涨了,为什
在城市求学,最大的难题就是为生活费发愁。在老家一顿饭,三四个馒头,一份菜,也就一元钱左右。可在城市,吃一次要花四五块钱。这可相当于几十斤麦子,几十斤的玉米了的价钱了。有时,我就想,现在物价都涨了,为什么我父母的血汗就不值钱呢?或许这就是城里人与乡村人的思想差别吧。学校食堂的饭菜贵的让我在一个月花去了半个学期的生活费。为此,我不得不减少其他的开支,无济于事的。去了几次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那里的东西比学校便宜多了。好象生怕物价上涨,一下子买了几十个馒头。在食品摊上,我竟然看到了黄澄澄的玉米面窝头。在家乡,还有谁吃这个啊,我好奇地问:“那是玉米面窝头吗?”
“是啊,小伙子,要几个啊,吃起来很香的,来几个吧。”卖玉米窝头的大娘很热情。
“什么价钱啊?”
“一块钱两个。”大娘以为我要买,一边和我说着,一边给我拿食品袋装。
我摆了摆手,便走开了。一边还想城里人现在怎么吃那种东西呢?老家种玉米一是为了卖两钱儿,一是为了喂头猪换两钱儿。城里人是不是在忆苦思甜呢?还是追求绿色食品为了养生呢?
在另外一个地方,我赫然见到了一堆堆的红薯,旁边一个牌子:“五元四斤”。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挑拣,人人都买了一大袋子。
我站在那里,思绪在记忆的空间流动。童年凄苦的岁月,不堪回首。有一年,家里要烧一窑砖。在头年,为了多种棉花,麦子种的少了。在那明媚的春天。全家人没有了口粮,靠仅有的玉米过活。母亲磨成了面,又用筛子筛了筛,留下细的,粗的做汤吃。我吃不惯,就问母亲:“为什么别人家吃白面馍呢?我们咋吃不上啊?”母亲叹了口气:“我们家穷啊,过了今年以后让你吃烧饼加牛肉。”烧饼加牛肉,那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佳肴。
吃了几天,我就闹着让母亲给我白面馒头吃。开始的时候,母亲就哄着我,让我吃玉米面窝头。我从母亲手里打掉,母亲让我和玉米糊糊,特意给我放了她自己也舍不得吃的黑糖。我还是闹着。母亲气极了,使劲地拍打我的屁股。我大哭,嚷嚷着“我就不吃窝窝头!打我也不吃!”哭声惊动了邻居,都出来问母亲怎么了。母亲拿着吃剩下的窝头说:“这孩子不吃饭。”在场的人都看出来了。在那个时候,家家的生活都不怎么好,勉强不再吃粗粮了。
对门的王大娘,给了我一块红薯。我一点也不客气,我饿坏了。母亲看着我狼吞虎咽地样子,背转身子拭去眼角的泪。我只知道吃,年幼的我是不知道母亲的心情的。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再让我吃窝头了,破例给我吃红薯。我知道家里是没有红薯的,也不问母亲从哪里弄来的,只顾埋头吃。吃饱了,一抹嘴巴,忽然看到母亲还拿着窝头,一口还没有吃。我愣了,很奇怪母亲的样子。母亲抚摩着我的头说“苦了你了!”一滴温热的液体掉落在我的脸上。我问母亲怎么了,母亲一边掩饰说“灰落到眼睛里了”。至今我很奇怪,忽然之间感觉自己长大了,懂事多了,我给母亲说我以后也吃窝头。母亲把我搂到怀里说“好孩子,好孩子。”
玉米窝头吃起来,很香。可久了,嗓子就难以下咽了。为了强迫自己吃,就蘸着母亲做的辣椒面吃。现在想起来,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的。就这样,我吃了了两月。
那一年,我五岁。
悠悠的往事,苦难的童年。比起现在,我忽然感觉自己幸福多了。至少我已经不再过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了。虽然老家的生活和城里的仍然有天壤之别。可也好多了。这些年,父母亲依然在田地里奔波忙碌,为着生计。辛辛苦苦一年下来,都被我们弟兄花光了。可不管收获多少,父母从不改变对黄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而今,当我在远方为自己的梦想打拼时,想起过去的种种辛酸往事,玉米面窝头与红薯都成为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现在,自己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充实了空虚寂寞的日子,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夜深人静的夜晚,想想从前的故事,很容易让自己感动。明亮的月光下,回味着属于自己的那段生活,心灵深处被一种责任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