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题记仅仅是因为生活好起来了,便把“俭”字忘得一干二净了。嘴里念叨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饭时却是大量浪费饭菜,某小学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述说了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题记
仅仅是因为生活好起来了,便把“俭”字忘得一干二净了。嘴里念叨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饭时却是大量浪费饭菜,某小学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述说了她对学生们这种只说不做的现象的痛心。
记者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来到堆放塑料饭盒的地方,发现有的没吃几口就扔掉,还有一些只吃了一半,全吃完的基本没有。李老师告诉记者,盒饭的质量不错,两素一荤一汤,“现在的家庭有了很多钱……但也不能铺张浪费,粮食是农民伯伯一颗颗经过种秧、洒水、施肥、成熟后变成的……”从作文来看,学生似乎都知道“浪费粮食是不应该的”。
饭菜浪费这么多,学生们会不会饿?李老师说,饿不着,路边摊的炸串、烤肉、小商店里的零食都成了学生的“代午餐”,但也和盒饭的情况一样,吃不完就扔。
嘴里念叨着勤俭,手中扔着粮食。这样的空话也太假了吧!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幸福”孩子,应该不知道那些生活在贫困山区中,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的孩子的生活吧!那时候,他们才会知道什么是“珍惜”。连珍惜每一份粮食都不知道,又何来谈“俭”呢?
贵州省山区的一个孩子一天的日程:
曹会龙的一天:六点起床,吃早饭八月吃粟米或三月至七月吃薯仔2~3个,做家务,回到只有一个课室的学校。午饭不吃,照料家里的两条牛,三头猪和十八只鸡(他对家里的情况有什么了如指掌),跟小朋友做游戏,走三里路回家,做家务,八点吃晚饭,是粟米和薯仔,偶尔还有红豆,“幸福”的睡觉去了。
“看看这个孩子的‘日程’真让人好心酸啊。”这是所有人看完后都异口同声的感慨。
同样都是读着“锄禾日当午”长大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同?仅仅是生活条件优越起来,便要奢侈浪费么?仅仅是因为不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的幸福的来之不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粒饭,每一滴水。城里的孩子不懂,而贫困山区的孩子懂:因为亲眼看着爸妈用汗水来耕种过的土地,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才会倍加珍惜。
连“惜”字都做不到的孩子们,有怎么会“俭”呢?
俭由惜来,知道珍惜自己的生活的人,才会去“勤俭”。
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更应该懂得珍惜与感恩。珍惜现在的生活,感谢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因为生活条件的好而铺张浪费。
仔细想想,那些“铺张浪费”的孩子也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大人的行为,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们。浪费似乎成为了“社会现象”。从孩子们的身上,能直接的反映出家长们对他们的“引导”。
要想从根源上杜绝这样的现象,便是要学会珍惜。
珍惜其实也就是勤俭,如果能珍惜每一粒米,珍惜每一度电,珍惜来之不易的所有物质,珍惜且感谢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有怎么会不勤俭呢?
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心里装满着对生活的感谢,对物质的珍惜,对每一件小事都养成好的节约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灯泡换成节能灯,随手关灯莫忘记。
家电不用要断电,碗饭吃完不浪费。
这些举手之劳的关于“珍惜’的小事,才是成就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公德的人的基础吧!
惜之,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