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块生长着常青树的土地

哦,这块生长着常青树的土地

簋贰散文2025-04-17 05:00:59
像很多少不更事的孩子一样,我过去也曾抱怨过甚至诅咒过家乡。我是蒙古族,家乡却不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葱绿而辽阔的草原,而是在“水少山多地少石头多”的辽西丘陵深处,所以那时我常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当无情
像很多少不更事的孩子一样,我过去也曾抱怨过甚至诅咒过家乡。
我是蒙古族,家乡却不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葱绿而辽阔的草原,而是在“水少山多地少石头多”的辽西丘陵深处,所以那时我常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当无情的旱灾肆意折磨着无助的青苗的时候,当在贫瘠的土地上“锄禾日当午”的时候;当夕阳的余晖无奈地照耀着光秃秃的山梁和日渐潦缩的小河的时候;当歆羡的目光望向曲曲弯弯小路连接的外面精彩世界的时候。
直到渐渐长大,这种想法才慢慢消融。我知道了家乡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就已人烟稠密、夏周之时就隶属孤竹国管辖,秦时就有了县的建制;知道了家乡文化积淀深厚,有热水汤温泉,有万祥寺、大法寺等风景名胜,有闻名全国的皮影艺术,有饮誉世界的鱼鸟化石;知道了家乡物产丰饶,有苹果红枣大扁杏,有金铁锰钼珍珠岩……
可后来,我还是沿着乡间小路,走出了养育我的小山村。久在异地,思乡情切,于是向朋友夸耀故乡似乎就成了是一种习惯一种心理需求。可当我历述家乡那些闪光点时,朋友常常显得心不在焉,有的还会当面表现出不以为然:人都这样哦,离故乡久了,家门口的枯草也能当成金条。时间长了,连我自己也觉得平淡,也觉得底气不足了。
那么,什么是家乡的亮点呢,家乡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我们魂牵梦绕,让我们为之骄傲自豪呢?自然资源、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气候、如画的风景名胜,还是曾经的钢城汽车城?为此,我常常疑惑、苦恼。
直到有一年,我参加了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一个蒙古语文研修班。那天,蒙古语言文学系老教授哈斯额尔顿与我们座谈,当他问及我的家乡时,脱口说道:“哦,罗布桑确丹的故乡啊”。我的心不禁一阵悸动!罗布桑却丹,的确是我的家乡人,他是近代蒙古族哲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蒙古风俗鉴》一书涉及蒙故族文学、经济、政治、文化、婚姻和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蒙族的百科全书。当然,他的事迹我早就知晓。令我悸动的是,老教授的一句话,无意中道出了一个事实:一个地域,甚至一个民族,常常和一个名人联系在一起,确切地说和这个名人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不是吗,你也许不知道凌源地理位置、行政隶属、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甚至不知道凌源的一切,可你却知道罗布桑确丹。罗布桑确丹以及像他一样的民族贤哲,会令一个地域熠熠生辉,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会令一个群体永远傲立民族之林。人们尤其是同一民族或同一块土地养育的后人不应该也不会忘记他们。尽管已经逝去久远,他们智慧的骸骨已经与他们深爱的大地融合在一起,可他们坚硬的骨骼里存留的磷火仍然闪烁着不灭的灵光。
如醍醐灌顶般,我突然明白了:文化,对,文化,这才是家乡的魅力所在,才是我们最闪光的名片,才是最值得我们骄傲和珍视的存在。文化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把我们维系在一起,文化,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头上共同的光环和生命中共同的根。
记得当时,我曾把激动的目光瞥向窗外,那里有一片粗大的枝繁叶茂的常青树,于是一个联想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如果罗布桑确丹是一株高大的常青树,那我的家乡,不就是一块孕育常青树的沃野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埋藏在牛河梁土层里的珍宝得见天日,顿时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引来了世界考古、历史、文化界的瞩望,无数双黑眼睛、蓝眼睛凝视着这里,目光中闪烁着惊喜和景仰。于是家乡的大名也得以弘扬。人们有理由赞叹:诞生了伟大文明的地方,养育了圣人贤哲的地方,自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自然是块风水宝地。那里一定是一块可歌可颂的神奇土地,是一块孕育灿烂文化常青树的肥沃原野。
同样,我们的同乡、文化大师罗布桑确丹的成长,也必然得益于其幼年的刻苦学习和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他最早的浸染,尤其是当时多元的文化的土壤使这棵大树扎下了深深的根。辽西,所处的是紧邻“关口”的独特地理位置,因而包容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史料记载,蒙古族和“随旗”的汉族人是我家乡一带的主要的“土著”居民。可自明朝开始,就陆续有“闯关东”的关里人来这里落脚,清朝中期开放“蒙禁”,允许汉族入关垦荒后,更有无数山东、山西的血性汉子携家带眷,冲过山海关、古北口,来到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人口的大迁移,使得这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独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恰如煎饼、陈醋、羊杂汤,几种特色食品迅速组合,成就了红遍这里各个村镇犄角旮旯的羊杂馆一样,不同地域文化的撞击融合,开辟了一派艳阳天:山西大槐树下的传说在这里舒展着俏生生的枝儿,孔孟家乡的礼仪在这里繁盛着红艳艳的花儿,土著文化尤其是蒙古族草原文化在这里葳蕤着绿真真的叶儿,多种文化争奇斗艳,弥漫成了一片姹紫嫣红。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任何哲人贤士乃至文化大师岂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优秀的文化也激励着启迪着后人。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在改革开放的雨露滋润下,几十年来,这片诞生过大师的土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化。在这片有着沧桑的历史的曾燃起第一缕文明篝火的原野里,充满生机的幼林正茁壮成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红山女神的后裔们、罗布桑确丹的同乡们,让古老的神奇焕发出了时代的光彩,让厚重的历史续写出了新的篇章。
虽然身处异乡,但每次回到故里,我都能切实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了,城市越来越美品位越来越高了,拔地而起的楼房越来越新潮越来越时髦了,漂亮的工厂越来越多了,道路越来越平越来越宽了,高速公路通行交通便捷了,偏僻的山村通柏油路通客运班车了,电话闭路电视电脑汽车走进山沟了,孩子们都坐进城市里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走进熟悉的小山村,旧日里低矮的小房子不见了踪影,记忆中凹凸不平的街道也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铺设得洁净平整。村里的乡亲们都心情舒畅地在为小康富裕的生活奔忙着,不信你看,冬日猎猎北风中,温室里生长翠绿的黄瓜嫣红的玫瑰,春天暖暖艳阳下,山坡上灿烂着杏花桃花苹果花……闲暇时与乡亲们唠唠嗑,他们一定会告诉我,谁家的大闺女考上大学考上硕士博士出国留学给咱争光了,谁家的嘎小子外出打工挣了大钱在城里开了厂子效益好极了,谁家扣了大棚办了鸡场猪场发了财,谁家盖了小楼买了三轮子买了轿车,他们讲得兴致勃勃、唠得眉飞色舞,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