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北京故宫
2005年我去北京公干,利用星期天去故宫游览过一次。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加之当时时间紧、游客又多,跟在导游后面匆匆忙忙在故宫里转了一圈,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很想找时间重新去故宫仔仔细细地看看。2014年
2005年我去北京公干,利用星期天去故宫游览过一次。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加之当时时间紧、游客又多,跟在导游后面匆匆忙忙在故宫里转了一圈,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很想找时间重新去故宫仔仔细细地看看。2014年休公休假,我专程去北京,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参观游览了故宫,了遂了许久的心愿。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在中国古代的星宿学说中,有一颗叫做紫微垣的星座位于中天,是天帝居住有地方。中国的封建皇帝自称天子,乃天之骄子,天人对应,是以把帝王宫殿叫做“紫禁城”。民间传说天宫的房屋有一万间,故宫的房屋有9999间半,因为皇帝是上天的儿子,皇帝的宫殿只比天上的皇宫少半间房子,实际上紫禁城的房屋只有8700多间。
公元1403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即位,年号永乐,1406年朱棣诏令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当时征调民夫近30万人,许多兵卒也充当壮工,历时15年才建起了这座雄伟的宫殿。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并对全国实施统治。
巍峨庄严的天安门是皇宫内城的正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门,表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天安门内外各有一对华表,每个重达2万公斤,是和故宫同时建造的。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紫禁城有座金銮殿,那是皇宫的核心,是皇帝登基坐龙椅的地方,从金水桥到金銮殿要经过五道大门:天安门、大清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
故宫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宫之间的部分是外朝。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
记忆中,2005年是从天安门进入故宫的,这次却是从午门进去的。在午门前排队等候验票足足花了两个小时。
午门是故宫外朝的开端。城墙上建有庑殿式重檐大殿,左右延伸,形成五座城楼,俗称“五凤楼”。午门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有廷杖之刑,犯有过失的朝廷命官,在此受领刑罚。廷杖,是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的肉刑。廷杖之制始于东汉,明代自朱元璋开始,就建立起严厉的廷杖制度,而且成为常刑。如果官员们因奏事或进谏触犯了皇帝,无需有具体罪名,往往会被拿出午门外施以“廷杖”。廷杖由锦衣卫当廷杖责,东厂太监监刑。行刑前受刑大臣要跪下叩头谢恩,然后解衣趴下挨打,挨打完毕还要叩头谢恩。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打算化名南巡,群臣纷纷劝谏。明武宗大怒,下令廷杖劝谏南巡的146位大臣,结果打死11人。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宣布尊崇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大臣纷纷上书反对。明世宗下令廷杖134人,打死17人。天启四年(1624年),很多大臣上书弹劾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以皇帝名义下令廷杖工部侍郎万憬一百。太监们先到万憬家把他痛打一吨,然后再拖到朝门前,由锦衣卫行刑。万憬被打得遍体鳞伤,四天后不治身亡。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很多,总计有明一代,先后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门外,廷杖大臣达500多人次,死者众多。廷杖制度,直至明末,沿袭未改。
“推出午门斩首”大概是戏剧舞台上及野史小说中敷衍出来的,但也不能断言“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和传说纯是杜造,毫无来历。明代皇帝举行“常朝”时,如果官员“失仪不谨”,如失手将朝笏落地,或年老体弱在叩头时跌倒在地,或打断别人奏事等等,就会被参奏拿问,拿出朝班,立即押出午门。所以历史上确实曾有不少官员曾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曾有不少官员死在午门之外。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东武西由两侧门出入。午门正中门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进了午门看见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叫做内金水河。河上有五座石拱桥,横跨桥面,这就是内金水桥。五座拱桥雕刻精美,形似玉带,象征着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五德”,即仁、义、礼、志、信。五座内金水桥居中的最长最宽的为主桥,过去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过。五座石桥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栏板刻有云龙纹的纹饰,造形优美,雕刻精细。宛如玲珑剔透的雕冰砌玉,卧于碧波之上。位于四周高大建筑的红墙黄瓦之中,更显得素雅美丽。
过了内金水桥,里面是太和门。太和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铜狮,东雄西雌。雄狮右足踏绣球,象征权力和一统天下,雌狮右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
接下来进入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庞大的工字形汉白玉殿基上,殿基高8.13米,分为三层,每层都有汉白玉石的栏杆围绕、雕刻精美的望柱、龙头,三座殿台之上,又有石雕的“御路”相通。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殿高35.5米,面阔11间,深5间,共有92根大柱,每根直径达1米,雍荣华贵,气势宏伟,是中国最高大、最壮丽的古代木结构大殿。太和殿是明清皇帝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召见百官、发号施令、命将出征、殿试传胪等大典的地方。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是皇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也是外朝三大殿中的最大一座。屋顶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据说可以避邪。太和殿上各类走兽的数量及屋顶下斗拱数目是最多的,每排九个。九是阳数之极,只有皇帝才能用。在其它的宫殿建筑中,按照等级的高低,分别只有七个、五个、三个、一个,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殿内大柱沥粉金漆、蟠龙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那声迟来的祝福
下一篇:元宵夜晚,在天堂入口的述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