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卸磨杀驴,成为很多开国功臣的命运,也是很多君王在取得江山后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卸磨杀驴,成为很多开国功臣的命运,也是很多君王在取得江山后对待功臣的方式。姜子牙斩将封神,越王勾践赐剑文种,汉高祖诛杀韩信,朱元璋火焚庆功楼,等等,即使在中国的历史中,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那是对功臣算仁义优待的了。很多明智的功臣,看透了君王的用心,像范蠡一样,泛游湖海,退隐山林,功成身退了。
如果只是个例,那么,不必引起功臣的无奈和世人的哀叹,登基后对功臣的处理问题,几乎是每一个登上宝座的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史学家和后人也不能因此单用忘恩负义喝恩将仇报等字眼来形容那些君王,在战争结束后,迎来的将是建设和稳定太平的局面,与君王出生入死的将军们手握兵权,又有响当当的威望,这对战后的太平与大一统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凭什么你可以黄袍加身,我就不可以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战后的权利争夺,财富的分配,个人的信仰,政治路线,等等一系列问题从没有少过,干将能臣都不是等闲之辈,也有着刚烈不逊的个性,气吞万里的壮怀,一旦君王与这些人闹个矛盾,把握不好权利的制约与平衡的杠杆,则同样会面临着被取而代之的命运。因此,君王们在取得天下以后,为了自己能够坐稳皇位,对待马上的功臣总是心存余悸,降职的降职,退居二线的退居二线,罢黜流放的罢黜流放,甚至动杀心的,这样做,在客观上也为天下太平除去了隐患和威胁。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将,拥兵夺权,因此,宋建国后,对武将总是心怀余悸,放心不下,慎之又慎,防之又防,一直秉承着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和人才选拔政策。这种统治态度虽然给国内带来了很好的安定,但是,偃武修文,对大将的猜忌和冤杀,不仅使得军官们人人自危,驰于战备,也让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民丧失了尚武的精神和传统,都像小绵羊一样服从管束,万马齐喑,唯唯诺诺,不再反抗和叛逆,统治者自然无所事事,安享太平,胸无大志,甚至享乐腐化。然而,一旦外敌入侵,这个民族和国家就失去了抵抗能力,或忍辱求和,或为强国所灭。宋王朝面对的辽国,金国,蒙古的退让,最后为蒙古所灭,就是一个悲剧。
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刘邦得天下后,对待他们的态度是,韩信是大将,最是令人忧心的,一定不会对他放松戒备;张良是谋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军事参谋,也是跟着军队显才干过日子的,对这类人,刘邦也不会掉以轻心,生怕为人所用,对自己带来不利。萧何呢,他是大管家,搞后勤工作的,跟带兵打仗不直接挂钩,“解放后”,国家搞经济建设,离不开这样的人才,在汉初立国,萧何这样的建设人才是很紧凑的,对君王江山社稷也不会造成多少威胁,所以,汉天下立,萧何是最吃香的。
如何去掉大将们的暴戾之气,将他们的火气和激情转移到战后国家建设上来,善待大将,将是开国后的领袖不可忽视的问题,处理时不可不慎呀!马上打江山的大将,对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人生之路也不可不去深思呀!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