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近日,看了看《论语》,第一篇《学而》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的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姑且不论老孔说的“仁”的本义放在当今社会是否可以叫做真正的“仁”,我暂且把
近日,看了看《论语》,第一篇《学而》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的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
姑且不论老孔说的“仁”的本义放在当今社会是否可以叫做真正的“仁”,我暂且把它当做我们现今社会人们普遍公认的道德标准吧。在这里,我要说说的是“巧言令色”就“仁鲜矣”吗?非也,“巧言”是能力,“令色”是必要,“巧言令色”者未必不仁。
一个人会讲话,把反话说成正话;把硬话说成软话;把坏话说成好话;把别人本不相信的话说成让别人深信不疑的话,让人被忽悠了还打死不相信;甚至把骂人的话说成奉承的话,让人挨了骂还谢谢骂他的人。此种“巧言”能力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朱元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后,有“故人”来访,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众目睽睽之下召见了这个“故人”。一见,原来所谓的“故人”不过是当年一起放牛的牧童而已。自己发迹之前曾当过放牛娃,这一出身朱元璋从未跟人提起。就在朱元璋心里核计如何不让他兜出老底的时候,那莽汉子那壶不开偏提那壶:“我说小獐子(朱元璋的小名),你该不会忘记当年我们一道放牛的事情吧,有一次,我们几个放牛的孩子一起在山下用沙煨罐煮红薯吃。两头牛在山上打架,不小心把一块上百斤的石头蹬下了山。眼看那石块朝着我们和沙煨罐滚来,我们几个都吓呆了,根本不晓得赶紧跑开。幸好石块被一根老葛藤给拦住了。要不然,我们就和沙煨罐一起完蛋了……”。朱元璋龙颜大怒。后来,朱元璋下了一道密令,送那汉子上了天。殊不知几天过后,又有一位“故人”来访,看来,皇帝的故人真够勇敢的!此人也被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了,他也是当年差点和他一起完蛋的放牛小孩中的一个。正考虑如何来处置他时,那人却说道:“皇上还记得那一场与‘沙煨阵’有关的激烈战斗吧!当年,我们在山下摆下沙煨阵,敌方的牛将军前来破阵,我方的石将军败下阵来,阵脚顿时大乱。幸好葛将军半路杀出,救了石将军,也救了我们。没有葛将军的话,我们的沙煨阵早就被人家破了……”朱元璋听后大悦,这马屁拍得他浑身舒坦,立马封了此人一官,此人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真可谓要你命的是你的一张嘴,改变你命运的也是你的这一张嘴。
如果你是领导,你在开会时如果先不说在某某的指导下、在某某的领导下等等之类的臭不可闻的话,就直接进入正题,那么,有可能明天你就被别人领导了。如果你不是领导,在领导讲假、大、空的话时,你不理解那是一种“巧言”的艺术,而当场戳穿,那你就可能没有人领导了。
一个人生孩子了,如果你看此小儿和他老爸不像,那可千万别实话实说,你要装着惊喜不已地赶紧说:“哇,和他爸爸好像啊,眼睛、嘴巴、鼻子??????”总之,细节说得越多越好,只要你不嫌烦,生孩子的人家是不会嫌烦的。但是,如果你傻乎乎地说:“怎么会和他爸爸长得不像呢?”那你可能有麻烦,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哦!所以,为了你的安全,还是说得“巧”一点吧。
诸如以上生活中应该“巧言”的例子,多不胜举。难道你能说以上“巧言”的人都是“不仁”吗?这既不是一个疑问句,也不是一个设问句,而是一个反问句。
至于“令色”,更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某些时候,“令色”对人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能保命。除了不太正常或者是正常过了头的人之外,所有人都会“令色”的。
最近,电视屏幕上的谍战剧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当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和潜伏在共产党中的国民党得知自己送出的情报帮了己方大忙,使对方遭受重创时,如果间谍们不“令色”,可就小命也要不保了。
在大路上,你见到有人对你笑了(不管这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但你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笑的,于是对其不理不睬,美名其曰“我不虚伪”。哈哈,那我可要告诉你,经过几次这样的“不虚伪”之后,你以后想虚伪都没有人和你虚伪了。
在现实生活中,整天板着脸,喜怒不形于外的“不令色”的人恐怕也是很多人不敢接近的吧,人际关系可能不会很好哦。
因此,“令色”在生活中比“巧言”更为重要,是基本要求,你可以没有“巧言”的能力,但不可以没有“令色”的外表。否则,寸步难行。我想,我们同样不能把以上这些“令色”的人斥为“不仁”吧。这应该是一个陈述句,只是带有征求意见的味道。
我们为什么不应责备生活中“巧言令色”的人,说他“不仁”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有着这样“巧言令色”的传统,你可以不喜欢,但凭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否则,你会被视为“另类”。且有很多的“巧言令色”都是没有恶意的,是友善的。我不喜欢“巧言令色”,但我天天“巧言令色”。你“巧言”,说明你聪明;你“令色”,说明你随和。
但孔“圣人”说的是不是全错了呢?不是的,不然,他就不会称为“圣人”了。“巧言令色”要有个度,不能太过,否则就真的害人、真的“不仁”了。
春晚上的那个给了人们很多笑声的“忽悠”小品,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如果现在每种商品的推销员都像本山大叔那样会“巧言”,任何产品都不用愁卖不出去了,即使是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和让人致残的医疗保健产品,但后果又怎么能说是“仁”呢?这绝对是一个反问句。
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好不容易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但是官员们的花言巧语就是本三大叔怕也要自叹不如,“研究”、“调查”等推脱之词这里就不讨论了,单是从他们口中涌现出来的新词会让世界上最厉害的辩论家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创造力:一会儿说“用枪不当”,一会儿说“躲猫猫”,还有说“纸币开锁”的??????此类“巧言”,“仁”与不“仁”?不知道这属于什么句。
生活中是需要“令色”,但也不能太“令色”。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背后捅刀,就变成了无耻小人;见人就点头哈腰,人云亦云,就变成了卑躬屈膝。
总之,人需要“巧言令色”,但又不能太“巧言令色”,需要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做到真正的“仁”。
孔“圣人”,我看了一点关于你的书,借用了你说的一句流传至今的话,来说了一点我想说的,你不会见怪吧?你的信徒们呢?其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