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那只忧伤的白天鹅,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抖动着翅膀,这是一只身负重伤的天鹅。此刻,她正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在大提琴奏出的抑郁旋律中,她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次尝试着飞离湖面。生命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神拼搏,
那只忧伤的白天鹅,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抖动着翅膀,这是一只身负重伤的天鹅。此刻,她正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在大提琴奏出的抑郁旋律中,她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次尝试着飞离湖面。生命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神拼搏,她终于奇迹般地展翅飞翔起来了。但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倒下,渐渐合上双眼;最后,她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随后,慢慢地闭上双眼默默死去。
以上是来自于芭蕾舞剧《天鹅之死》的片断,这部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伊。福金创作的作品,改编于法国音乐家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之死》。这首人们熟悉的名曲,选自艺术家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是一部大调、6/4拍子、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三部曲,乐曲以钢琴清澈的和弦表现水波荡漾的湖水,而以典雅优美的大提琴旋律表现天鹅高贵安详的游荡。
人类对天鹅的喜爱由来已久,尤其是分布在北半球的几种白色天鹅:如疣鼻天鹅,喇叭天鹅,高声天鹅,哨天鹅等。它们均体形优美,在水中滑行时神态庄重。人们喜欢天鹅,不仅因为它们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忠诚的生活习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天鹅夫妇均终生厮守,对后代也十分负责。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卵和幼雏,敢与野兽进行殊死搏斗。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天鹅的描述,我们的祖先将天鹅称为鸿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并由此派生出了很多地名,如雁门关、鹄岭、黄鹤楼等。但天鹅一词的最早出现,则是出自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
1876年,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写成了芭蕾舞剧《天鹅湖》。在这部美丽的舞剧中,我们认识了美丽的奥杰塔公主,恶魔罗特巴尔特和善良高贵的齐格弗里德王子,也真正认识了爱情战胜邪恶的力量,从而让那只美丽的天鹅,以辉煌的姿态永远圆舞在我们心中。
世界各地的文学家们,对于天鹅也是不吝赞美之辞的。著名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就用天鹅羽色的变化演绎了一篇动人的童话《丑小鸭》。爱尔兰诗人叶芝则以一首《丽达与天鹅》表达了美和性爱可能引发战争的主题。不过笔者最偏爱的:是法国巴那斯派诗人苏利·普吕多姆和英国意象派大师弗林特的两首同题诗《天鹅》。
苏利·普吕多姆(SullyPrudhomme,1839-1907)法国诗人,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于60年代前后曾参加巴那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象征派的先驱,巴那斯派是由一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他们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这些特点在苏利·普吕多姆的名诗《天鹅》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采用了类似中国工笔画的技法,描绘了一幅“天鹅嬉水图”,全诗32行,不分节,以刻意追求美的意境为目的,而把情感深深藏在语言深处,有幸品读的读者非细细推敲是体会不出来的。
相对于苏利·普吕多姆对感情的刻意抑制,英国意象派大师弗林特(FrankStuartFlint,1885-1960)则在诗歌《天鹅》里极尽情景交融的技法,许是因为他心中那只美丽的天鹅,才使一个理发师通过刻苦自学,成为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如果说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是一幅精确描绘的工笔画,则弗林特的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鲜艳的色彩和层次丰富的背景,折射出诗人内心漆黑的忧伤。
当天鹅从我们的视野里远去,无论是在水面上缓缓游出我们的视线,还是疾速奔跑后展开她巨大的白色翅膀冲上天空,我们的心中都会怅然若失,因为这高大的飞禽总会带走我们心灵里最美丽的部分-那是对美好而高贵的事物的向往,是对忠贞的爱情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