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佛教与其它宗教一样,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思想能得到解脱。佛家以人为中心,看待自然与人的关系,在于探寻人性、探寻人生的目的意义,人是佛学研究的中心。佛学研究,是从自然人开始的。佛教的五蕴
佛教与其它宗教一样,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思想能得到解脱。佛家以人为中心,看待自然与人的关系,在于探寻人性、探寻人生的目的意义,人是佛学研究的中心。佛学研究,是从自然人开始的。佛教的五蕴,是佛学二元论的世界观,是佛学认识论,也是佛学对人的构成的研究。佛学认为人由色“物质”组成身体各部,受“人的感觉和下意识”,想“人的表象、思维”行“人的思想”识“人的意志、意念”构成。人有五欲、七情、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作为自然的人下意识的人的特色。这样,佛学就把非理性的人“兽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统一于一体。佛学既没有说,人是自然的人,也没说人是社会的人,佛学将人看作是由兽向人转化的人。佛学已经基本掌握了人与物的差异,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目的、有意识存在的高级动物。佛学以佛性来统一五蕴,就在于使兽性的人,向理性的人,高等的人转化。佛家的六道轮回,将物作了层次划分,人处中间状态。三界的划分,就是要人剔除低等事物的属性,向理性的、智慧的最高境界前进。佛学提倡的善,是对人类的最高要求,那就是要人达到无我、无欲的境界。善是佛教的根本,是其人性论的最基本的主张。佛家看到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看到了人的欲求性和人的自然兽性的存在,看到了人自然形成的贪、懒、等等对社会的破坏作用,因此佛学要人修性,使兽性的人,向智慧的人转化。
佛学看到了人都具有避苦爱乐的自然本能,因此认定人的整个存在都是非本质的存在,就得出了人世是虚妄的、虚幻的结论。同古代许多哲学家把欲求当作恶一样,他们主张禁欲。认为只有无我、无欲,才能达到善,达到真的彼岸,才能成佛。正因为佛家把人的一切享受都看作虚幻,就进一步否定了人应当在人世很好生活和生存。他们认定,人生是一件十分苦的事。说人因积习而造成人生极苦,人就应当修道,达到无我无欲,而脱离苦海。佛学要求人修入世法和出世法,修入世法者,最多能修到在六道轮回中,达到天界。而只有修出世法者,才能达到无我无欲,超尘脱俗,脱离人世苦海。概括起来,佛家的人性论,表现了佛家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对人生苦乐的看法,对人的欲求的看法,对人生死的看法,对人生目的和追求几方面。
佛学对人和人的本质的认识,是较为正确的。这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根本特征。即人对理性和智慧的追求,是人的根本目标。他们看到人的自然性的一面,认定人的欲求性,是人的恶性。如此,认定现存的人,还不能算真正的人。因此,佛家主张修性,就是要人去除兽性,修成佛性。这就是剔除人的下意识的欲求,以进入理性和智慧的境界。佛学要求人由兽向真正的人转化,这一点与世界许多哲学家是相同的。
佛家认为,人都要追求幸福,避免痛苦。但是,因为兽欲的存在,人就有贪、颠、痴、妄、无明、“愚蠢”妒、嫉、慢、疑、见、[身见、边见、邪见、禁取见]等等人的烦恼,人就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人因缘而生,这是人的第一阶段,这是与空“梵”相联系而产生的我。人从生到死,是苦难的历程,总共要经过十难。因此,人世要避苦就乐是根本不可能的。人世的追求是虚无的,是空的,人生如梦。这是佛学对人生苦乐的认识。为此佛学主张无法、无我,到彼岸世界去寻找幸福。佛学的四圣谛,说的是四种佛家主张的真理。这是人因各种积习而成苦果,集为苦因,苦为集果。因此人就要修道,以知道人世的种种苦果,而断离种种集习,而求正涅磐。灭即通过对道的修炼,求得涅磐圆寂,以脱离世间实事,解脱一切烦恼。修的过程,就是清除一切业障。这里道为灭因,灭为道果。人死了,自然什么都不知道,自然就没有什么烦恼,自然就超脱了。
佛教虽然认为人为假有,但是,总算承认人的客观存在性。佛学看到人有欲求,就把欲求当恶。佛教认为人有五欲。那就是贪财、好淫、好名、好食、好睡。他们认定这些是极错误的东西。因此佛学主张禁欲,弃绝人的一切欲求。要求不要父母,[原始佛教主张之一]主张乞讨为生,不要耕种,不结婚,不好名利,不要吃饱,过苦生活。其实,这五方面是人的本能,是人生活和生存的必须,是人生价值之所在,是根本不能避免的。如果照佛家的主张,就根本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存在。这是一种错误的主张,是背离社会的。
佛学主张无我,追求彼岸世界。在生死观上既不同于道家,又不同于儒家。道家求长生不死,要求羽化登天,成仙。儒家认为,人生宝贵,但是死并不可怕,只是应当死得其所。佛家却认为,生不如死。这是消极的,厌世的,是错误的。
佛教主张修习,认为不修习者,就会沦为魔道。修习分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类。修世间法者,在六道轮回中,自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已。修出世间法者分小乘和大乘。修小乘者明四谛的来龙去脉,知十二因缘起,成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果。修大乘者修平等真如、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障而修六度,证佛果。而修世间法者最高住入娑婆世界,为人乘,天乘。十分明显,佛教要求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一切的彼岸世界。
我认为佛教哲学中最不能容忍的是佛学人生观,恰恰,这又是佛教的核心。这是麻醉人民,使人民悲观厌世,过消极人生的一种哲学。更为可悲的是,这种哲学,为要人摆脱人世苦难,就否定社会本身,这是十分错误的。佛家对人的本质认识,除将欲求当作恶是错误的外,对人的本质认识是较正确的。但是,他们以虚幻代替真实世界,以极乐世界麻醉人民,是错误的。极乐世界在什么地方,那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佛家的禁欲主义,是不要人很好生存的主张。佛学主张无我,是以人为假我为代价的,对于人类不断向上,这是消极的,如果社会中的人都按佛学主张去坐以修性,去寻找彼岸世界,这社会还存在么?佛教以虚无的人生追求,把人引向空幻虚无的世界,对于佛学的其它伟大成果,是一种抵毁。如果佛学大师们都不求上进,就没有庞大的佛学存在。所以,其主张与其行为是十分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