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一、曲折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像我们在赞扬一部小说的时候,常会说它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若其平铺直叙,则难免为人诟病。中国园林造景和位置经营就像小说写作中的情节一样,平铺直叙也是被尽力所避免的,相反,曲
一、曲折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就像我们在赞扬一部小说的时候,常会说它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若其平铺直叙,则难免为人诟病。中国园林造景和位置经营就像小说写作中的情节一样,平铺直叙也是被尽力所避免的,相反,曲折有致则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这一特点,即使在气势恢宏的北方皇家园林中也多有体现,比如颐和园中的长廊就是蜿蜒曲折,让游人在游玩时体会步移影换之妙。江南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或者城郊,不但规模上十分有限,地形上也难以有起伏变化。说真的,园林中的小路虽然还有供人行走的作用,但是这肯定不是主要的用途了,因为园林的这头到那头距离这么小,造了那么多弯弯曲曲的路反而延阻了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的时间。这种延阻就像小说情节中的迟延一般。可以说小说的情节发展的目的便是高潮、结尾,就像园林的那头一般。高潮结尾虽是目的,但是不可能小说开始后很快便将高潮结尾和盘托出,这一点在情节曲折的长篇中表现更为明显。小说作者总是要安排各种波澜,以在时间上和观众的心理上延迟高潮结尾的出现,以达到一种幽深曲折的过程美,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感情上新鲜可喜的体验。立即给出小说的高潮结尾是不明智的。李渔曾要求戏曲创作应该是“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是所谓戏剧性也,小说不能例外,园林也是如此。人要吃饼子,可能吃六个便饱了,但是谁也不可能只吃第六个饼子而不吃前面的五个就能饱。如果没有了园林造景的曲折性,园林的造景几乎无法谈起。
为避免一览无余,以达到视觉空间的丰富变化和纵深效果,使园林的造景显得曲折便成了唯一选择。这种选择其实与当时社会上尤其是士大夫追求以奇为美,以曲为美是相通的,比如欣赏梅,就是强调以曲为美,乃至多有病梅。虽然这种追求用之于培育梅花等植物而违反其天性是一种病态的追求,但是用之于园林,却可以产生出层层阻隔但柳暗花明、高潮迭起的效果。
当然,这里的曲折应该是很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山路弯弯,算是曲折了吧,但是未必有什么美感。机场入场口白色栏杆围成的供旅客排队的通道也是弯弯曲曲的,但是却绝对与园林之趣与美感无缘。那么应该如何去达到“曲折”的效果呢,一言以蔽之,曰“有致”也。有致就是造园者要有章法,胸中要有丘壑。就像红楼梦《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贾政等人游大观园,入门便是一座大假山,将园中的景观全部隔断,后面丰富的景观只有随着游人游踪的不延伸,才在曲折回环的浏览路线上层层推演出来。像这样的隔景是常用的制造曲折之态的方式,廊、桥、亭、轩、蹬道、踏步、峡谷、流水、隧道都可以被用作来产生曲折之材料。除此之外,雕花的窗户或许有很多的美学意味,但是透过它看去,窗外的花竹山水全似镜中花、水中月,亦如梦幻泡影,这也是一种将眼前景物的曲折化。廊也是让人感觉曲折的重要载体,“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于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看看这段文字,想象一下它描述的廊,其曲折蜿蜒无尽之态和山、水、花、壑构成了怎样一幅动人的图画,人行廊中,如在画中游。总之,要精而合宜,以达到“从雅遵时,令人欣赏”的园林佳境。
二、眼前有景
曲折有致不是目的,如果眼前没有景,可能有人眼中看到的便只有“之”字形的路,园林的效果远远不能达到。眼前有景才是创制园林的目的。只有游人在走的过程中被眼前美景吸引,才会让他继续走下去。造园高手往往会留下高明的伏笔,去吸引游人的发现。比如突然在墙中露出墙背后亭子的一排瓦片的一角,此一设置当真巧妙之至,给人留下无限遐想,惹人追看下去。就像小说写作中,情节固然重要,但是它也并非目的,必须在情节的发展中写出如临其境的景,感人心脾的情,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出来,这样,才不致显得单薄,变成纯粹的讲故事。
其实眼前有景的“景”字含义是很丰富的。园林,尤其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这种东西完全是中国传统文人文化涵养的体现。这样,这个“景”就不简单了,它绝不是简单的堆砌,上乘园林可连一丝匠气都不能出现。
关于景,应该是对大自然的再现,还是造心中之景,这自然不是问题,中国传统美学并不强调再现,而重在表现。和西洋艺术的重再现不同,即便是在山水画中,中国的国画所表现出来的也已经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而是经过了画家的再创造,可以说体现心中之景了。
中国艺术讲究一个意境,在造园过程中,景物的布置也必须讲究一个意境。关于意境,王国维先生曾在评价元杂剧时说元剧的艺术成就“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于“意境”,王国维先生复定义其曰:“写景则如在眼前,叙事则如出其口,写情则沁人心脾。”园林的景,也尽量要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看构造高妙、堆砌有致的太湖石让人真的感觉到云雾缭绕;看假山让人感觉到似乎高峰似在眼前,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这些都是可以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一般沁人心脾的。
当然,便是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杂剧中,只有优秀的的作品才会有高远的意境,何况意境本身就是朦胧的,讲求一种韵外之致或言外之旨的,在园林的建造中,要达到这点也是谈何容易,但是却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被园林建造家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