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朋友的儿子学会走路了,当爸爸的高兴得不得了,打电话说非要几个哥们儿凑到一起吃个饭。盛情难却,只好去。吃了饭,有人提议去家里看看那个小家伙,大家欣然同意,于是坐了车又跑到30多公里之外的郊县。朋友的家是
朋友的儿子学会走路了,当爸爸的高兴得不得了,打电话说非要几个哥们儿凑到一起吃个饭。盛情难却,只好去。
吃了饭,有人提议去家里看看那个小家伙,大家欣然同意,于是坐了车又跑到30多公里之外的郊县。朋友的家是农村的,地方很宽敞,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种了不少的果树,有苹果、梨、葡萄,还是无花果,呵呵,看上去跟果园差不多了,只是面积小了些,树的数量也少了些。
他的媳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人,很朴素,甚至连妆都不化。但人很热情,看到我们来了,又是端茶又是递烟,弄得我们几个大老爷们儿倒不好意思了。我们纳闷儿怎么没有看到小家伙,女人便说刚刚被邻家的小姑娘抱出门了,可能到隔壁玩耍去了。
几个人都觉得有些扫兴,好不容易来一趟,却没能见到孩子,因为时间紧的缘故,又不可能在他们那里呆很久。听了我们的意思,女人笑呵呵地跑出去,不大工夫就抱着小孩回来了。
小家伙长得真象爸爸,浓密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四方脸,就是鼻子不好看,塌鼻梁。朋友见到儿子,高兴得抱过来,亲了又亲,脸上的胡子茬茬把孩子都弄得不舒服了,一个劲儿地躲闪,惹得我们几个不住地笑。
也许是小孩子怕生的缘故,小家伙看到我们好几个人坐在那里,不免有些紧张,神色凝重、眼神疑惑,目不转睛地瞪着我们,似乎要从我们身上看出些什么道道来。于是大家都伸手去抱,满脸堆笑地跟孩子套近乎,可小家伙却一点面子都不给,就是不肯离开爸爸的怀抱。最后还是爸爸把他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去。
13个月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看着他那蹒跚的样子,大家又开始笑,充满爱意的笑。孩子的妈妈还是不放心,怕摔倒了,就一直跟在后面,弯了腰,伸出两手作似扶非扶的样子,感觉很累。
于是就有人说,还是抱起来吧,看看孩子摇摇晃晃的,可别摔倒了呢。
是啊,可别摔倒了。这好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切合实际的一句话了。人们都喜欢自己的生活是平静的、安稳的,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生的路上平稳走过去,最后到终点,那样,应该说是非常满意了。无论做什么,谁也不会希望自己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会跌倒,会流血流泪。一帆风顺多好,不用费什么劲就可以成功多好,平静地走过人生多好,就算没有什么可值得自己回忆的那又怎样,能安稳地活一辈子多好!
人们于是就在这“多好”的感叹中寻求一种平衡的方式,一种可以让自己让他人跟他说“多好”的方式。最后,人们找到了,找到了如何才能让他人羡慕地对自己说“多好”的方式,找到了如何在他人面前自我感觉能够高高抬起头的方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去看看你周遭那些所谓的“老好人”吧,他们就是最好的答案。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四平八稳,就是一帆风顺,就是向他们的前辈“老老好人”学习看齐,就是不断地纠正自己认为是危险的行为而后迎合旁人的品评。如果你去问问他们,大概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生活嘛,不要搞得那么轰轰烈烈,不要搞得那么复杂,不要搞得那么艰辛,不要搞得那么困苦,不要搞得那么难过。简简单单就好,安安稳稳就好,得过且过就好,别人怎么过我也怎么过就好。
很实在吧。或许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了。举手投足,只要看看四周的人如何做,自己搬模照样,遵循了大多数人所遵循的所谓规范,完全就可以从容、平静、安稳地走过一生,多好!何必又要花费了很多心思,去挑选和别家不同的方式呢,搞不好还要摔个头破血流,多冤枉!他们的目标就是如此,真的很简单,只要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大众的标准,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性思维,符合人们的要求,那就是好的啦。真的挺好!
然而,如果你走入他们的内心,你就会慢慢察觉,原来那里是很压抑的,是很平庸的,是缺少了创造只剩下制造,是没有了自我只剩下模仿屈从,是看不到实现只能够再现的啊。原来他们比我们还要难过,表面的从容潇洒一直都在掩盖着内心的虚无,空虚的世界可怜的就剩下了对周遭评价的在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周遭的重复性模仿。在他们的内心,你看不到什么汹涌澎湃的激情,你听不到什么声嘶力竭的呐喊,你更感觉不到什么厚积薄发的劲头。你只能看到几乎都没有涟漪的平静,只能听到比蚊子嗡嗡声稍稍大些的话语,只能感觉到消极颓唐的无奈。你还会对他说“多好”吗?
小孩子走路是摇摆不稳的,那只是因为他的生理发育缘故。我们看到他们晃来晃去的模样就要笑,似乎自己就是很稳当很安全的,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走入自己的内心,去看看这种所谓的安全稳当掩盖之下的平庸和虚无。为何我们就不能去学习小儿的走路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肯让自己的脚步再多些摇摆呢?仅仅就因为我们是成年人吗?生活的路并非平坦的,我们却一定要在这不平坦中寻求一种最平坦的方式,这难道就是我们的生活?
一台天平,如果两端份量相等,就是平稳的;如果出现了份量不均衡,自然会向重的一方倾斜。天平的作用就是用来称重份量的,我们会在它倾斜的时候,不断地向轻的一方添加,或者从重的一方削减,直至它的指针最后到达“0”的位置,那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可是,当我们得到了这个结果后,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还用做什么呢?平衡了,不用加不用减,就那样让指针永远停留在“0”上面,永远都没有。那么,人生也要如此吗?我们是不是也要这样朝着周围人群的份量去努力,然后等到自我感觉平衡了,跟大多数人一样了,就可以停下来轻松享受生活了呢?是不是就这样让我们人生的指针,永远指向那个代表了空无的“0”,而后就再也不用费心地为寻求平衡而伤脑筋呢?
摇摆,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是对生活有了抗争的表现。不平衡了,也就意味着跌倒的危险,跌倒了,可能会很惨,头破血流,甚至断了胳膊断了腿脚。但是,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平衡,才会出现人生砝码的倾斜,才会让我们不断地去修正,才会产生创造的机会,从而有了实现的可能。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摇摆,这样的不平衡,在倾斜中寻找平衡的支点,在寻找的过程中,为我们自己创造可以创造的机会和机遇。

2008年5月6日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