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灾区人民是不幸的,从汶川8.0级地震,到雅安7.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一再让人们见识了梦魇一样的巨大灾难。然而,两次地震,又让人们看到了震区人民以及四川人秉性中的无比坚强;让我们看到了在巨大灾难面前,
灾区人民是不幸的,从汶川8.0级地震,到雅安7.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一再让人们见识了梦魇一样的巨大灾难。
然而,两次地震,又让人们看到了震区人民以及四川人秉性中的无比坚强;让我们看到了在巨大灾难面前,震区人民所展现出的人性美。
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国家救援机制的完善与成熟,那就是理智、专业、效率,而非像赶集一样的一哄而上。本来灾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救援道路的弥足珍贵,如果这时候听凭社会救援力量无序开进,只会给整个救援过程造成巨大压力,也会不自觉的消耗特别稀缺的救灾物资——比如食品和饮用水等等。
那么,透过这次灾难还让我们看到什么?
那就是伪科学、伪专家,对地震这一人们还不能完全驾驭与掌控的自然灾害所信心满满的做出的“预见”。也许人们还记得,就在雅安7.0级地震发生前不久,就有这么一位所谓的专家断言,尽管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震频发期,但短期内,我们国家不会发生大的地震。
诚然,中国的城市化进城不可阻挡。但是,透过这次灾难,我们在政策层面上,是不是可以停下脚步做一思考?世界上无论城市化多么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让它的国民都成为市民,乡镇这一行政区划也不可能会最终消灭,特别是针对山区以及大山深处的历史存在而言。
而中国的社情、国情、民情,也不允许将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民众全都迁往平原地区,或相对较好的生存地段。但当较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破坏性巨大的地震发生后,它给灾区人民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整个社会为救灾所进行的巨大投入,能否让我们做一逆向思维,那就是,针对灾害频发地区,可否提前未雨绸缪?
1.健全与完善各级救灾机制;
2.专项储备救灾物资(特别是基层),以备不时之需;
3.尽可能开辟出像城市公园一样的预留避难场所;
4.优化居住、生存环境,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过度开发与掠夺;
5.各类建筑,特别是像学校、医院和幼儿园之类,在建设之初,就能达到一定的抗震、防震标准。
当然,这一块投入会非常大,尤其是民居一类。但也不是没办法,譬如,个人、地方、及中央财政合理分担,分期分批有计划予以针对性改造,总比等到地震发生后再亡羊补牢要好得多。
透过这次灾难,让我们还看到,平时都以为中国很富,很光鲜,以至于富得沾沾自喜,夜郎自大。但灾区的现实(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所生存的偏远山区)告诉我们,中国依然很贫穷,有时直让人感到心酸。
中国的富,是将城市的繁荣——尤其是一线城市和直辖市无限放大的结果;中国的穷,是将农村,尤其是像汶川、雅安一类,甚至还不如这些地区的现实状况隐瞒的结果。特别是长期以来只顾锦上添花,而对农村的贫穷现实不屑一顾的结果。
那么,透过这次灾难,还让我们看到,官心、民心凝聚在一起,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它还能创造人间奇迹;反之,诟病积聚到一定程度,也必将引发强烈地震,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特别是那些三公消费中,每人一顿饭就达6000元的京官当中的司长们,何不让他们到地震灾区来看一看,体会体会?看看他们今后还能不能再咽得下去。
殊不知,就在全社会集中全力抗震救灾的同时,谁能保证这样的官员会金盆洗手,就此止步?(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15:03)